当前位置: 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 相关传说 >> 春节至,爆竹声中,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宋·王安石
一旦意识到,诗词于古代文人,在某种程度上就像现代人的日记一样,有记录心情的作用,就更能够理解那些在平仄间、格律中流淌而出的丰富情感。
古代庆祝或纪念春节的诗作也是如此,意象各异、情感各异,有“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的祥和,也有“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黯然,有“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俏皮轻盈,也有“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异乡逢佳节的孤独……
而如果要找出一首最贴切于现代人春节感受的诗,当属王安石的《元日》。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这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直到今天也颇为应景。古往今来,民间迎新春的习俗有所变化,但燃爆竹、贴春联一直是必备的春节仪式。
春节至,爆竹声中,新桃换旧符。
万象更新,人们总是带着希望走向新一年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元日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所描摹的,正是新年最平常的样子,祥和、圆满、喜庆、充满希望。
旧年里的一切都远去了,随着爆竹声消失了。愉快或不愉快,幸福或不幸,去岁之事,皆远去了。
因为,新的一年已经来了。
具体欣赏一下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总把新桃换旧符”,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诗。这句诗既有春节到来、万象更新之意,还暗含诗人现实的希望。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
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节点。三年的疫情防控压缩了日夜,历年春节的团聚团圆在这三年里变得奢侈,很多人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在的结尾,我们穿过了疫情的噩梦。年是拥抱自由的一年,这个春节是一个团聚的春节。
在王安石的诗中,春节时家家户户饮屠苏酒,以“躲避瘟疫”。今时今日,虽没有屠苏酒,但疫情最凶险的阶段我们已经走过。
年,新桃换旧符,万象已更新。
作者:仝仝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