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 节日起源 >> 趣话民俗春节春联的由来
贴春联是咱们过年时的民间习俗,承载着古往今来岁末年关人们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期盼美好的诸多憧憬。
而红底的春联又寓意了生活有滋有味,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喜庆吉祥之美意。
每年的腊月二十九中午12点—下午3点以及除夕(岁末最后一天,意旧岁自此而除,换新岁)早6点—中午12点为最佳贴春联时间。
至于何时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规定,你早点贴晚点贴甚至你半夜贴也都没有问题的。
欢欢喜喜贴春联此篇说的是春联的由来,所以务必要提及一首诗,需要引用证明一下,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文学家王安石所写,就是那个北宋历史上搞变法的那个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其实就是描写当时北宋年间过年的情景,我来简单翻译下就是:
旧年已去,迎着暖风畅饮屠苏酒。
阳光普照,都把旧符换成新桃符。
这里的桃符就是此篇的主题,它就是春联的雏形。
古之桃符样式及后汉书记载桃符如望文生义,那就是在桃木板上有了点类似符号的什么东西。
桃木亦称“仙木”“神木”,凡桃木类如桃木枝,桃木剑等物件皆被认为有镇宅驱鬼辟邪,趋吉纳福之用,桃木板亦是如此。
这个符其实就是远古两位大神“神荼”与“郁垒”名与像,有写之有画之有刻之地,后逐渐演变成春联,门神,以及多种形式楹联对联等。
笔写“门神”名及桃木刻画符民俗嘛,实则就是随历史发展演变成的大家伙的约定成俗的风俗习惯嘛,这些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就是人们的心境心情与环境使然长期作用的结果。
春联的兴起与发展必须提到两位比我有名的人呢,谁呢,一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二是明太祖朱元璋,怎么样,比我有名,没错吧。
通过对这两位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没这两人还真不行。
先说说孟昶,为什么呢,因为唐末五代十国后蜀排在明朝的大前头啊。
公元年,也就是后蜀被北宋灭国的前一年。
孟昶在宫中溜达,时值春节将至,心情不错,但总感觉寝宫门少点什么,这过年是不是少点气氛啊,于是诏来朝中名士大臣给桃符题个词,大学士辛寅逊之词尚可,但还是差点意思,这孟昶一看,我来吧,挥毫泼墨,于是历史上被称为国粹的中国第一副春联横空出世: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就这对仗得简简单单这么几个字,您再仔细地多读几遍,确实写得好,真好啊,这一出手便非同凡响了。
孟昶自此也因此而名扬古今。
我估摸啊,一、召众学士之时,他已经有了腹稿了,有超过他这句的,他也就不拿出来显摆了,但这副春联确实厉害,也显示出了孟昶的文学造诣。
中国第一副“国粹”春联二、当时类似的对联肯定有,只不过有这幅对联在,加之有后蜀孟昶的身份和名气加持,其它也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综合各种包括历史来看,后蜀国在当时十国里算是一个国家政权稳定,文学十分盛行,军事实力也尚可的这么一个国家,但短短66天被北宋赵匡胤所灭,究竟是人祸还是天意?
至今,孟昶之花蕊夫人的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仍振聋发聩。这些男人没保住国家,也没保不住妻儿老小啊,怎一个“惨”字了得。
孟昶一行被押解从成都去其封地开封时,数万百姓夹道恸哭相送,哭晕者也比比皆是,甚至于送出几十里远,可见其亦得民心啊。
可还是被灭国了,孟昶自己还是纳降了。
至封地,七天后卒。倾国倾城的花蕊夫人亦风雨飘摇。所谓的才气,温情,善良,美貌在暴虐面前,又算什么?
这造成极大的悬念与反差,这是写着写着联想起的别话。
话归正传,说第二个人,明太祖朱元璋,这人据记载确实没什么太大文化,意思就是比普通人强多了,但比孟昶那也差得远了。
明太祖朱元璋北宋开国之初,朱元璋心里那个开心啊高兴啊,雄才大略得以实现了嘛,总要搞点什么,也要搞点气氛出来嘛,于是在除夕这一天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此旨一出,便是春联自此盛行之始,以前的顶多算流行一下,这次可属于正儿巴经的“国推”了。
推就推呗,这也罢了,关键他也好这口,而且还身体力行。
春节时,必须专门去各官员家门口和百姓家门口转转,看看有没有春联,没有的提醒一下,甚至于写一副,这个民间有故事,各家各户的春联他也去看看,品鉴一番。
想想那时的春联都是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水平各异,春联呈现的自然是千姿百态,其中不乏好的,新奇的,有趣的,蹩脚的,不一而足。
这事也确实有趣,想想,适春节之际,朱元璋巡视并观赏春联,既能体察官员又能观览景色民风,肯定也乐在其中。
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为春联颁旨乃至推至全国,为春联兴盛推波助澜,在这一点上,居功甚伟,应该可以说功垂千古了。
咱们也算沾着光了,想想,这贴春联,就意味着过年了,多美,多喜庆。
朱元璋再说春联之所以走入千家万户,寻常百姓之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纸张的普及。
以前纸贵啊,用不起,后来到了宋代,以及之后,才逐渐地用纸代替桃木书写春联了。尤其以红纸书之,既便宜,也便捷,还喜庆,多给力。
以上就是春联的来龙去脉,总结如下:其始于桃符,名于后蜀,普及于宋,兴盛于明,壮观于今。
年年岁岁,春联为我们欢欢喜喜地过新年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不贴春联,就好像春节白过了一样。
春联文化亦是民俗文化中绽放夺目光彩的一块瑰宝。
春联以它那悠远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多姿多态的丰盈,普天同庆的精神,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美好与享受。
每当每年贴上春联时,请让我们用心去问候春天,问候新年吧。
春风春雨春色
新景新岁新年
恭祝大家伙天天快乐,新年快乐,年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