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1 11:51:35 点击数: 次
「本文来源:国家电网报」刘玉堂,年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乡村温柔》《尴尬大全》,中短篇小说集《最后一个生产队》《自家人》,随笔小品集《玉堂闲话》《我们的长处或优点》等。其小说曾获山东泰山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大奖、齐鲁文学奖、山东优秀图书奖,山东新时期农村题材一等奖等;其随笔多次获全国及省级报纸副刊协会一等奖。刘玉堂被评论界称为“当代赵树理”和“民间歌手”,作品大多以山东沂蒙山农村为背景,描写农民的善良和执著,显现出来自民间的伦理、地域的亲和力和普通百姓的智慧与淳朴。春节总是与温暖、温馨、温情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的。过年的时候,也总会想起有关温情或暖意的故事。这个春节,不知怎么就又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个除夕之夜。年除夕的傍晚,正是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突然看到一条消息:地处沂蒙山腹地的费县方城镇仅有八户人家的西红峪村,家家亮起了电灯,齐鲁大地上最后一盏煤油灯在此熄灭,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户户通电,山东人民从此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喜讯!过多少年你都不能不为之所动。那一刻我竟激动得热泪盈眶,并以此为由连干了三杯酒!整个除夕之夜,我脑子里始终想象着此时的父老乡亲该是何等的激动与喜悦,这个春节过得肯定红红火火!同时也想起自己第一次用上电灯和家乡人民第一次在电灯下过除夕之夜的情景。我第一次用上电灯,是年到县城读高中。那时的教室里就用上灯棍儿了,上晚自习的时候,整个教室通明瓦亮,我们这些孩子从乡镇考到县城高中,看到电灯特别兴奋,有的将灯绳拽了一下又一下。那些一直在县城读书的学生笑着对我们说,你多拽几下吧,过过瘾!在这样的灯光下不好好学习,真是莫大的浪费。我们村用上电灯,是春节。那也是我当兵之后第一次回家过春节。除夕之夜,整个村子平添出诸多格外的喜悦,拜年的时候,几乎都说着同样的话:这个年过得不错,用上电了!年的除夕之夜,我一直为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的喜讯激动着。激动之余,也不免心存疑虑:户户通电的意义在于“户户”,户户即每家,而山东何其大!仅是农民就有万,其居住环境及条件更是复杂:山高路远,十里同村、隔山为临者有之;蛰居湖心小岛,独门独户者有之;散落于黄河滩涂,随着河床的变更,须不断搬家者有之……这么多偏远、贫穷的人家,这么复杂的状况,难道真能户户不落地都通上电了?带着这样的疑虑,春节过后,我即应邀到以上列举的山区、湖区和滩区跑了一圈儿看户户通电的情形。看了一路,我服了!真是不漏一户,没有死角!沂蒙大山皱褶里散落着的人家通电了,微山湖心里那个居住在“梳妆台”大的泥墩上的八十多岁孤老太太家通电了,黄河对岸属河南地界的三个小自然村的山东人家通了,五莲县有几户实在不便架线、他们又不愿从山上搬下来,供电企业还给他们安上了风力发电机……山东户户通电没有丝毫吹牛或夸张,我作证!在跑那一圈儿的过程中,我看到刚刚用上了电灯的人家所贴的对联都与电有关,诸如:“光照千家万户,情系贫困人家”“十里银线送深情,千家万户谢党恩”“年年想月月盼今日终于用上电,感谢省感谢县为俺扶贫送温暖”……自那之后,我对山东的电力事业格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zquanhong.com/xgcs/181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