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 节日起源 >> 周延龙:故乡久违的春节
【忆】周延龙:故乡久违的春节
周延龙:故乡久违的春节
故乡久违的春节
迁居厦门10几年,起初总觉得这里缺少些节日的气氛,仔细揣摩,并不是厦门对节日的淡漠,而是它是个移民城市,土驻人口很少,春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要赶回老家过年,所以才没有昔日和其他城市的热烈。平时还不觉得,每到春节这几天,我这个异乡之客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常常到清冷的街心,在欢声中独行。
我的故乡是北方黑龙江的一个小山村,最难忘的算是故乡春节风俗,至今仍魂牵梦绕。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但总觉得小时候的朴实的春节更让人激动。故乡真正的春节要算尾月2十三,也就是“小年儿”开始,这一天每家都要吃顿饺子,这就算拉开过年的序幕。也是从“小年儿”开始1直到正月结束,每一个村里都会组织秧歌队,为春节增加了欢乐的气氛。接下来到除夕之前,大家都在购置年货,人们仿佛把一年所有积蓄都花在这几天,或许这是他们最欢乐的日子,哪怕接下来的日子怎样拮据,也要让这几天丰足。那时的农村很少有冰箱的,宽阔的庭院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春节前后室外温度接近零下度,可谓滴水成冰。肉类、青菜、豆包儿、年糕、冰棍儿、冻梨、冻柿子、豆制品满载庭院,谁也不会担心会丢,就算邻居拿了两个去也没有关系,打个招呼就好了。说起豆制品,要讲讲北方的卤水豆腐,北方分为水豆腐和干豆腐(南方叫豆皮或千张),在出炉后伴着酱油便可吃上几块,那纯粹的卤水豆腐至今想起还让我垂涎欲滴。小时候的冰棍儿也让人怀念,真是越冷吃起来越爽!过年最快乐的莫过于孩子们了,他们虽然没有红包,但可以有一件新衣服和喜欢的鞭炮。
除夕来到,第一项当属“除夕饭”,我们那里的除夕饭与其他地方的年夜饭有所区分,一般是下午2点钟左右开始,1直到傍晚。1年中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这天会全部出现,积累了一年的牙祭期待也都在这顿饭中挥洒的淋漓尽致,一家人推杯换盏,乃至是孩子也要泯上一小口儿白酒,同喜同乐。几十年过去了,尝试过世上的各种饕餮大餐,觉得最美好的还是那个时候的“除夕饭”。记得小的时候农村还很少有电视,但欢乐的气氛丝毫不减当下,在晚上9点前,上年纪的人可以相互串门儿,品着茶、吃着花生、瓜子,一起展望他们的明年计划或是回想他们的过去美好时光。而年轻的男子或是已懂事的大男孩子,这时候就要去接“祖宗”回家过年,我就参加过几次,除夕的傍晚,大家要亲手制作一个灯笼,最简易的是玻璃罐头瓶子,也有花心思用竹子、彩纸等材料做的很精美,但不管是不是漂亮都是一种心思,里面通常是放根烛炬,一路前去坟场接“先人”。当时虽然已实行火化,但村里至今还保存之前的坟场,作为大家寄托哀思的场所,那时大家都没有任何的恐惧,恍如真的是去接尊长回家过年,在坟场烧上几张纸钱,吊唁几句,类似请先人回家过年团圆之类的话,然后一直提着灯笼回家。大一点的家族会有一个长队,接“先人”的大小队伍穿梭于街上,别有一番庄严肃穆的气氛。回到家后上香,摆上供果,大家在先人牌位眼前磕头,尊长这时候会介绍族谱,让大家认祖归宗。在接下来的几天不管谁到了有先人牌位供立的家里都要磕头,以表尊重。族谱介绍以后孩子们可以自由活动,提着灯笼在黝黑的街上与小朋友一起纵情的玩乐,孩子们在黑暗中恍如探索着光明。大家放着鞭炮,吃着零食,相互晒着自己新装,其实很多新衣服就是哥哥姐姐的衣服改成的,但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的高兴。在午夜十二点前大家一定要回来,这时候会有个仪式,就是在每家的庭院中烧纸,我们那里叫做“发旨”,乞求明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时候全部村庄会想起鞭炮声,由于每家“发旨”的时间有些偏差,鞭炮声连在一起,响彻全部村落。“发旨”后要守岁,这时候每家会有个传统的宵夜,这才叫“年夜饭”,统一都是吃韭菜馅饺子,预示着好运长“久”。守岁就是尽量一夜不睡,这样明年会很顺利。实际上我每一年午夜过后没多久就会带着微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忘了说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程序没有交代,就是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于农村会写书法的很少,一般只有几位大家熟知的本地“书法家”代劳,父亲就是其中一名。这几天“书法家”的家里会门庭若市,有求写春联的,有孩子和大人看热闹的,出现好字、好词大家不时给予掌声和赞叹。一般大家是在除夕或初一的凌晨贴春联。那一刻,人们就像是手里拿着平安符,恭恭敬敬的贴在门框上。那时的春联多为丰收或幸福的内容。记得我小时候每一年房门上的一副春联一定是老父亲手写的:“上联:兄宥弟恭千古义,下联:父慈子孝一家人”。并时刻勉励我们兄弟和睦,互相帮助。
初一到初四是大家拜年的时候,这时候每家都会来很多人,络绎不绝,即便平时很少走动的家庭,这时候也会送来祝愿,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真诚的笑容。如果哪家有新结婚的回娘家,就更热烈了,还要宴请四邻,喝到不醉不归。初四的晚上,是送先人回去的时候,同接来时的情势差不多,即便是一种无形的寄托,大家也都表现得依依不舍。
初五到十五,就是人们欢乐的时候,成年人在热呼呼的炕头上打牌,孩子们便继续他们的玩乐和鞭炮。秧歌队这段时间也会挨家挨户的拜年,而且附近村落的秧歌队也会过来联合拜年、演出,这时候全村的人都会走出来,他们欣赏着这唯一的演绎,秧歌队扮着各种角色,做着精彩的表演,唢呐声似天籁之音,锣鼓声、欢笑声冲淡了所有的寒意。到了正月十五,我们那里叫“洒灯”,也就是每家都自己制作各种大大小小的灯笼,越多越好,粮仓旁、牲口圈旁、房前屋后、庭院、大门口,到是一片灯的海洋,常常是在积雪的掩映下五花八门,绚丽迷人。孩子们奔跑着、喝彩着。一样也伴随着鞭炮声响彻全部夜空。
接下来的正月2十五每家也是要吃饺子的,也会饭前放鞭炮。到了二月初二,每家要吃猪头肉,我们叫“二月2,燎猪头”,一样这天也会放鞭炮。过了这一天,春节的“年”才算过完,勤劳的乡亲们就开始要准备春季的种子、肥料,播种新一年的希望,山村又会恢复昔日的平和与宁静!那时对农村有句顺口溜:“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农闲,口袋里没必要装钱。”虽然描述的农民有些缺少愿望,但那时城乡差别很大,大家已习惯了朴素而又悠闲的生活。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更是一种情思,盼想着什么时候再回到老家去过上一回久违的春节!也许这一切都随着富裕的生活都变了,再没有了那样的“年味”,假使我登不上回归的车子,也会在这里遥祝故乡的人们“年年平安,岁岁丰年!”
周延龙简介
周延龙,生于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原籍哈尔滨,现居厦门。文字作品以诗歌、散文、格律为主,散见于《新晚报》、《黑龙江晨报》、《新青年》、《厦门晚报》、《花溪》、《当代校园文艺》、《厦门》、《中华散文》、出版合集《春华秋实》和《岁月的旋律》等刊本,并在《厦门》等多家络文学发表文字作品数百篇。
赞美是对作者和文学的尊重及致敬
赞美
人赞美
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沈阳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