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 节日食俗 >> 青海农村遗落的年俗,你还记得吗
冬至一过,男人们就开始忙了起来,选出“社火头”(懂行且德高望重者担任),由他们置办道具,筹备练社火,开始掐算过年的日子。
吃“腊八冰”保平安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众所周知,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喝腊八粥。青海也不例外。青海农村把“腊八粥”称为麦仁粥,是将当年的新麦碾去外皮,或者凿冰为臼,舂去外皮,是为麦仁。然后在先一日夜间,将麦仁与牛羊猪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己成乳状,清晨揭锅,香味扑鼻,食之可口而富营养。煮成的麦仁粥除了腊八这一天食用外,随后一直到春节还要吃的。
俗语中有“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的说法,腊八这一天清晨,人们还要到河边、泉边去砸冰,将之背回家,谓之“腊八冰”。谁起得早,第一个打上冰,谁就更有好运气。每年的腊八,人们一大早就起来,冒着严寒或在纷飞的雪花中去打冰。勤劳的农民留下一块干净的冰块做搅团用外,将其它的腊八冰一块一块地放到自家的田地里,希望来年雨水丰足,粮食丰收。
宰瞎娃,杀猪饭吃到二十三
童谣曰:“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瞎娃就是胖乎乎睁不开眼睛的大肥猪。宰年猪在青海农家来说可是一桩子大事。宰年猪的日子一般在腊月中上旬。此时,地里的农活基本做完,年猪饲料也差不多断了线了,接下来,该让苦了一年的人们换换口味消遣消遣了。定下宰猪的日子,接着就要请邻里帮忙,邻居之间不能同时宰猪,如果几家人一齐宰,那就意味着不想请这顿年猪客,这在青海人眼中是吝蔷鬼的举动。杀猪要请吃杀猪饭。这种请,不像今天社交场合里的客气应酬,而是透心亮底的真请,左邻右舍每家都要请到,就是以往有过摩擦而不相往来的人家也不能例外。
祭灶神,福气临门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由家里的男人主祭,青海农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灶糖(有白、黄、黑三种)和灶卷(撒上红花和香豆的花卷),然后放上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据说,用灶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这一家的坏话。记得每每祭灶结束抢灶糖吃,那灶糖很甜,虽然粘牙,却很好吃。
"掸尘"
俗话说:"二十四、五清尘土,二十七除病疾,二十八洗邋遢。"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将室内从屋顶到墙壁、地面、桌凳、盆碗,以及角角落落,打扫擦洗一遍。随后,便开始粉刷墙壁,裱糊顶棚,使室内外焕然一新。有句话说,"有钱没钱,光光头过年”。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再怎么差,都在要新年到来之前,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剃头、理发,起码干干净净。现在头发还是要理的,只是就很少有人剃光头了。
炸馍馍
青海俗谚说:“内地人的菜,青海人的馍”。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凡是来过青海的人,与外地一比,都会交口称道青海人做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手法精细,品味香酥,独具风味,真称得上是高原百食中的“一绝”。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品。走进任何一个人家,都可看到明净的花瓷圆盘里置于桌子两端,盛在碟子里的花花,镶嵌着团龙、飞凤,有如绽开的花朵;而层层叠起的馓子,像无数龙蛇竞走,妙不可言。
除夕守岁
年三十,一切准备就绪,家家户户再次清扫院落街道,大门口上红纸春联,庭院中垒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里供桌前贴上一张绘有龙、风、钱、马的大型图案纸,谓之“贴龙凤钱马”。只等守岁。青海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全家团聚吃"熬(nao)饭"(将事先做熟的白萝卜片、凉粉、粉条、熟洋芋块、羊肉、猪肉、肉丸等放到羊肉汤中煮,类似烩菜),大人们或唱酒曲,种类主要有唱曲儿、贤孝、道情、倒江水、打搅儿等。自拉自唱,自成晚会。或总结一年来的生产,或谈天说地,守岁至凌晨。
在除夕夜家庭主妇是最辛苦的。她们一边拉家常,一边捏扁食(饺子),又要把全家人第二天换穿的新衣服整理停当。还要给孩子们棉袄肩头、腋下缀上枣串、核桃、葱蒜、鞭炮等物,暗寓以丰收果实加火药味镇妖降怪,保佑平安。全家人睡后,她还要放关门炮,关好房门。再给孩子们枕头下压上菜刀、剪刀等利器和花馍、压岁钱,为的是让孩子们来年无灾无病,增智增寿,健康成长。古人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明此刻除夕己过,新岁来临。于是家家户户放开门炮,吉祥小炮,表示驱邪逼臭,清洁吉祥。
拜年
初一凌晨,大人小孩穿新衣,家家在院内点燃松塔、柏香,房内点灯烧香,举行祭祖敬神仪式;然后向自家长辈和本族长辈拜年。从正月初二到初四,相互串亲走友拜年。先是女婿拜丈人,外甥走舅家,然后大体以亲,疏为序,亲朋之间相互拜年。拜年要拿规定性的礼物。城市人一般拿糕点、烟酒、水果:农村除点心、罐头之外,还要带包子、礼馍。一般性拜年,只拿点心或包子就行了,串亲必须带礼馍。如果外甥走舅家忘记或未带礼馍(或带了礼馍而舅家未留礼馍),就表示终断以后来往,舅家也不给回礼,也不给送灯了,第二年,外甥也自然不再去拜年了。记得小时候到舅舅家拜年,舅母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拉面,青海人称“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
大年三十晚至年初三,青海人家中不洒水、不扫地、不担水、不发脾气,擀面杖和菜刀“封”起来,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到初四才能动用。过了正月初四,一般拜年活动基本结束,从初六开始由舅家给外甥送灯,青海人极为重视舅舅,不管婚丧嫁娶都要把舅舅摆在前头,所谓“阿舅外甥亲,打断骨头连着筋”,送灯就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体现着一种不同与其他亲人之间的血缘情愫。青海人很讲究礼数,“正月理头死舅舅”,正月头发再长也不能理的。
唱太平秧歌
初三至十五,青海的傍晚永远被喧闹的鼓乐声所占据。人们聚拢街头,打开灯盏,拿出锣鼓,胡琴,呡着自家酿造的青稞酒,用唱太平秧歌的方式,祈祷风调雨顺,享受着太平安闲的日子。太平秧歌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当然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如《不扯谎》:“我唱的秧歌儿不扯谎,牛蹄子窝儿里盖楼房,兔子倒把狼吃上;我说的实话你不信,跳蚤的尻子里牛钻上。”风趣、幽默的语言不时引来阵阵笑声。
青海社火视表演时间有“黑白社火”之分。“黑社火”则在傍晚举行,表演内容相对简洁。通常由“灯官老爷”、“马报子”、“哑巴”、“胖婆娘”、“卖膏药”、“货郎”、“忘辨”、“傻公子”手持灯笼进行表演,民间又称“丑社火”。每年正月初七开始,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等地都要举行“黑社火”表演,舞龙、旱船、竹马等都要点燃蜡烛导引前行,在四个小时的表演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小调、民歌、酒曲、秧歌、道情等民间曲艺形式竞相予以展示,让人们忘掉了漫长的寒冬。
赏灯
青海人元宵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赏灯。传说青海的南京籍先民就是因为元宵节赏灯时有辱皇后马娘娘而遭遣送的。青海农村以点面灯为特色,按家中人口捏高脚面灯若干(至少12盏),并专为亡故先人捏一盏大灯,插芯(俗称灯捻子)添油放置盘内,大灯居中,小灯簇拥。正月十五晚上全家人自老而小逐一点燃,大灯由老人或小孙娃点,谁的灯燃的明亮且时间长,则证明时运好,而老人以此占卜健康与寿数,先人之灯明亮,是为喜兆。这一晚,新媳妇要偕女婿回娘家探亲,民间谓之“躲灯”。
信息源于:网络互助信息港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青海新闻提供生活资讯传播民意心声发布青海方言
广告合作
广告白癜风的危害合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