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 节日起源 >> 鲁西在线春节印记消失的年味去哪了
春节,对于国人而言,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每个人都对它充满了期待:出门在外的亲人千里迢迢返乡回家,阖家团圆;许久未见的小伙伴们终于可以凑齐,把酒言欢……
但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越来越多“年味变少了”“没有以前过年的气氛了”的声音,
同时也有很多人切身感受到,春节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那么,这些消失的年味到底去哪了呢?
春节前后,如果走进村里长者的家中,总会发现在灶房的墙上,总会贴着灶王爷的画像,画像前还会放着贡品香烛。
很多年轻人见了这种情形都会感到不明所以,其实祭灶君是小年这一天最为重要的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来到今天,祭灶君的习俗大多只会出现在老年人的家中,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间向前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在贴春联时,都会在门心贴上门神,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但是近些年来,人们更喜欢在门心上贴上一张福字来代替门神,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另外,贴年画、扫屋土等传统习俗也在渐行渐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是离不开的,年轻人大多不相信鬼神的存在,间接造成了这些传统习俗的没落和消失。
往年每逢春节,人们都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聊天,昔日空荡荡的大街上也充满了不用写作业,互相追逐打闹的孩子们,非常热闹。
但近些年来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兴起,越来越多人被禁锢在大大小小的屏幕前舍不得离开。
“叮~您的商品已下单成功,请留意物流信息。”往年人们买年货,都要去镇上或是附近的大集,熙熙攘攘的人群夹杂着一声声吆喝,时不时还会有大人呼唤自家调皮孩子的声音。然而随着电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年货,镇上的大集少了人流,也少了当年的烟火气。
并且,在手机兴起之后,大街上追逐打闹的孩子,聚在一起聊天的大人也少了很多,如果问他们去哪了,答案一定是在家躺着玩手机呢。更有甚者,在一家团圆的年夜饭当中,都是“机不离手”,全然不顾最亲近的人就在身边,却在手机上和天南地北面都没见过一次的网友上相互祝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早在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就在诗中就表明,春节往往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到来的,放鞭炮也是过春节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几乎有一半的年味,都是由爆竹声支撑起来的。
多年前,全国各地在过年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灯会、烟花展,市民们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共同观看这场视觉盛宴。
但近年来,多地纷纷颁布了禁燃令,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一来,本就不多的年味顿时所剩无几,别说城里的烟花展了,就连乡下都不再被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也怪不得村里的老人会仰天感叹:这年怎么越过越没意思呢?
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守着春节联欢晚会跨年的钟声,倒计时结束后窗外却没有鞭炮声传来,心里难免会空落落的。就连上街去置办年货,在琳琅满目的春联和中国结中,也找不到烟花爆竹的身影。
疫情开始之后,全国各地大型集会就少了许多,大集、年会、庙会等纷纷隐去了身形,大街上的人们也都戴上口罩,看不到彼此真实的模样。
尤其是年春节,别说大型集会活动了,就连走亲访友都不敢出门,今年情况要好上很多,但要想和疫情之前一样,也是决然不可能的。
不过好消息是,根据张文宏医生的最新判断,我们所经历的或许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或许在来年,我们所熟悉的新春大集、庙会就能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人们也能摘下口罩,将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展现出来。
过年时,总是要和许久未见的小伙伴们聚上一聚的,喝个酒,聊个天,吹个牛,联络联络感情,时间在欢声笑语中不经意间流逝。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小伙伴们之间的话题也是一再更迭,虽然相互之间的感情没有变,但言语之间总是想压过对方一头。
“我最近又承接了公司的一个大项目,XX公司知道吧,那就是我们的客户。”
“那也还行,我今年不是特别顺利,雨水多,各个工地经常开不了工,得少挣十多万”
“我那公司今年……”
小伙伴们难免相聚,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用在了攀比上,相互之间开玩笑时,也多了一分拘谨,少了一分放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是要面子的。
也难怪在聚会结束后有人会感叹:还不如小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明天去哪玩,去炸谁家的粪坑呢,现在聊的除了自己混得多好,就是车子,房子,彩礼,俗不可耐!
但不管怎么说,有钱没钱,都得回家过年不是?亲情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可见,年味的消失是现代科技进步、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大环境制约等因素下的必然结果。不知道在一年后迎接年春节到来的,是凌晨一朵朵照亮夜空的烟花,还是清晨一声嘹亮的鸡啼呢?
来源:鲁西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