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 节日起源 >> 风雅颂讲堂对联的魅力在哪里
整理/齐晓梅
第十三讲诗联八异
主讲嘉宾:常江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9月8日上午,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做客风雅颂讲堂,为大家讲述了诗歌与对联的区别。
一异:诗歌是听觉艺术,对联是视觉艺术
我们常说吟诗作赋,《诗经》是民歌,是唱的,《楚辞》是吟的,唐诗,也是唱的。这里有一则轶事,说有一天,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人去酒楼听歌。那时候,歌女唱的都是当时诗人的诗。第一个出场的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第三个又唱的王昌龄的。于是,王之涣说:“如果最后一个歌女还不唱我的,那我这辈子都不来这个酒楼了。”刚说完,第四个歌女就唱起了王之涣的《出塞》。这个故事说明,诗歌是用来吟唱的。现在,当代的旧体诗却唱的很少,变得和对联一样,都是看的。吟唱最基本的规律,大概是平声长且高,仄声短且低。像律诗要以平声结尾等规定,就和吟唱有关系。
反过来,对联是不能唱的。比如“宏富宽容宜室家”,谁能听出来这七个字都带宝盖?还有“二人土上坐”,您能听出这是拆字吗?当然不能,这些都是看出来的。
对联以对仗为灵魂,那么,就要在对仗上做足文章。除了正对、反对、流水对,还有自对、借对。而这些,诗歌只是偶尔使用,对联却是必须使用,尤其是自对。
由此可见,鉴于诗歌与对联在传播形式上的不同,二者在格律方面最大的区别是:诗歌重视平仄,对联重视对仗。联律应以对仗为基础、为支撑、为重点。
二异:诗歌的意境只可意会,而对联的意境必须言传
诗的创作意境只可意会,所谓意会,是指需要读者去琢磨。有些诗很含蓄,含蓄到我们体会不到作者的本意。比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本不是写春景的,而是写世间小人的,只不过,我们现如今将其转意了。
有些诗的题目常标作“无题”,也有些诗虽然有题,但还是让人看不明白,最典型的当属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多少年来,很多诗人学者对这首诗的主题争论不休,据说共有20多种说法。最后,只有几种说法被大家认同。
对联则不是这样。对联的意义是让人看懂,这与它实用性的特点有关。所以,对联必须直接传达信息。当然,你可以有不同角度,但一定要说明白。
可见,鉴于诗歌注重深度、讲求含蓄,而对联更注重广度、注重发现,因此,对联内容的新鲜感至关重要。
三异:诗歌靠整句产生魅力,而对联靠词语产生亮点
诗的美感,主要是靠句子体现的。有人问:诗歌不是讲究“炼字”吗?是的,“炼字”讲究使用最恰当的词,主要指动词,像我们熟知的“僧敲月下门”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古人有“炼字不如炼句”之说,认为句子是诗的美感和魅力所在。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风不度玉门关”“万紫千红总是春”,虽然用字或词很普通,但整句把诗歌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而对联呢,我以为,它的亮点在于用词准确、贴切。当然,对联也可用动词来“炼字”。但除动词之外,虚词也很重要。比如“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联,“已”和“才”不能去掉。只有带着这两个虚字,整句读起来才有味道。另外,对联中的数量词、方位词、时令词、颜色词等名词,也需特别注意,因为这些词常起点睛之笔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成语。成语极为简练,很适合用于对联。但一些生僻成语很难入联,而一些常用成语用得多了,几成“熟语”。那么,我们就试着变通。像万紫千红变通为“紫万红千”,浓妆淡抹变通为“抹淡妆浓”,它们虽不是成语,但很新鲜。我把这类词语叫四字仿成语,一种是从成语变来的,一种是把两个二字名词拼到一起,比如突兀巍峨、骚人逸士,还有一种是可仿造或自造,如湘雨衡云、瘦水肥山。很多时候,这类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是全句中最提神的,进而成为全联的亮点。
那么,我们得出第三个结论:鉴于诗歌看重句子,对联看重词语,对联创作不但要保证分句之间的连续性、逻辑性、整体性,而且更要加强词语特别是名词的选择、组织和变化,使语言更具美感和新鲜感,这也是对联修辞学的基础。
四异:诗歌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而对联表达典型语境中的典型认知
诗歌是要表达情绪和感情的,没有“情”,还要诗歌做什么。比如,送别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表现又各不相同,这是环境、情景、对象、心绪都不相同的缘故。当然,对联也有感人的作品,比如挽联就比较注重感情。但更多的对联是表现作者对事物的凝练概括和深刻认识,或者说,对联不需要附加更多的情感因素。我们要把对联写得更像、更符合描写的环境与人物。
这样,我们得出第四个结论:诗歌讲求情感,以真切感染人;对联讲求认知,以贴切启发人。贴切,是对联创作内容表达的第一原则,也是提升对联意境和创新对联技艺的基础。
五异:诗歌的形式多有变化,而对联的形式却是基本不变
《古诗源》里的中国早期诗歌,句式长短不齐。《诗经》以四言为主。到了《楚辞》,变化就多了。乐府,多是五言诗,唐代律绝古风,又有五言、七言和多言之分,可谓百花齐放。再到后来的词、曲,甚至现在的旧体诗,与《诗经》相比,几乎变得面目全非。而对联的基本形式不变。我曾挑选了几幅明代、清代、民国和当代对联,让大家排序。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排对顺序。现在的“三柱联”是一种创新,但它还是要两两成对,组成两副对联。
这样,我们得出第五个结论:把对联写好,终身受用,因为联律是不会变的。
六异:诗歌排斥技巧,而对联主张技巧
这里的技巧,指对联常见的嵌名、偏旁、谐音和回文。《唐诗三百首》中,没有一首技巧诗。《水浒传》第61回,吴用把四句卦歌写在墙上:“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这首诗藏了“卢俊义反”四个字。当时好多人没看出来,主要是因为古代诗人基本不使用技巧。
对联恰恰相反,巧联妙对是对联一大类。即使在其他类别中,也允许和欢迎使用各种技巧,比如词牌对曾风靡一时。但写嵌名联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名字太普通的,一般不用嵌名联;二是给长者、老师等人写对联时,不宜用嵌名联。
这样,我们得出第六个结论:写诗要按部就班地构思,偶尔可以用双关、借用,但不要总想着别出心裁。如果真想幽默一下或者技巧一下,可以选择写对联。
七异: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而对联则不需要
我们以《七律·长征》为例,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起”。下面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承”。接下来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转”,最后的“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合”。所有的律诗都是这个规律,绝句多数也是。
而对联是没有这种结构限制的,其结构由内容、风格、句式来决定。比如五言联,最好不用一四句式。但不管结构怎样,对联都必须脉络清晰、语意通顺,而且,上下联要分工明确,一般不要混淆,否则的话,就会杂乱、交叉、重复、含混。
这样,我们得出第七个结论:写诗要守起承转合的规矩,写对联虽然不需要或者说没那么多空间去起承转合,但也要保持完整和顺畅。
八异:诗歌创作基本是个人行为,是面向自己的;而对联创作主要是非个人行为,是面向社会的
传统诗歌,除科举诗之外,都是不必“遵命”写作的。从题材来看,诗歌多与人的活动有关,如互访、送别、宴饮、郊游、致远、怀人、哀悼、贺喜、酬答、有感等。而像改朝换代、政治改革、社会事件、歌颂帝王、赞美将相、自然灾害等这些重大题材,诗人很少涉猎。但他们会以个人的视角来反映一个伟大的时代、多彩的社会。从传播途径看,诗最初只是写给自己或相关人的。后来,印刷术的发展,使诗得以广为传播。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作品,被历史的尘埃覆盖了。
对联恰恰相反。对联的实用性功能,决定了它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也正因此,楹联人更应担当起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是追求进步,是呼唤未来;是歌颂美善,是弘扬正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讴歌时代,是对联的优势、强势和走势。同时,我也要提醒楹联人的创作不要简单化、标语口号化、人云亦云。运用生动的词汇,创造新鲜的形象,与现实生活同呼吸、血脉相通,这才是有出息的楹联家的胸怀。
醉心“联花”一缕香
从“帐篷诗人”到联界泰斗
——访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
记者 赵晓煜
9月8日上午,沧州美术馆二楼的风雅颂讲堂内,鹤发童颜、气度不凡的中国联界泰斗常江,一出现在讲台上,便引起台下听众热烈的掌声。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常江列举了大量诗歌和对联,生动形象地剖析了诗与联的区别,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对联的独特魅力。
他恢谐幽默,诗歌、对联信手拈来,其学识之渊博、大家之风范、讲解之生动详实,让听众大呼“过瘾”。
在远方收获诗歌和爱情
9月8日下午,经过短暂休息后,常江接受了记者采访。
常江,原名成其昌,年出生于吉林舒兰,曾祖父成多禄曾任黑龙江绥化知府,在清末民初被誉为“吉林三杰”翘楚,外曾祖父则是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袁寿山。崇文尚武的家族背景使他“接受了古学和今学的混合教育”。
年,常江在北京参加高考,被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录取。毕业后,他告别首都,到青海地质勘探队参加了工作。
那广袤无垠的戈壁沙漠、连绵不断的山川沟壑上,留下了常江和伙伴们的足迹。恶劣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不仅没有打倒年轻的常江,相反,他开始用诗歌倾诉心中的惆怅、赞美地质工作的光荣、记录战友的勤劳勇敢、讴歌祖国山川的壮美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
他先后出版了《庐山放歌》和《大山醒来吧》两部诗集,因为这些诗大都创作于地质队的帐篷中,常江获得了“帐篷诗人”的美誉。
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时光,常江眯起眼睛说:“这是为自己和同伴们写下的诗,记录了我们的苦、涩、酸、甜。”
有苦就有甜。常江不仅收获了诗歌,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爱人。
现代诗人转型联界高手
时间拉回到70年前。一天,爷爷带5岁的小常江去吉林市北山游玩。当走近一座建筑时,爷爷告诉他:“上面的三个大字念‘万绿轩’,柱子上这副对联写的是‘五载我重游,桑海高吟诗世界;一层谁更上,乾坤沉醉酒春秋’。”停顿了一会儿后,爷爷对他说,“这些都是你太爷写的。”
许是骨子里已经有了对联的基因,常江说自己的诗有两大特点:“一是必定押韵,二是讲究对偶。”这也为他转型对联创作打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以后,对联被当作“四旧”的日子结束了。过春节,大门上不再只有“五洲震荡”“四海翻腾”了。人们讲话、写文章,频频出现有趣的对联,书店里开始有了诗词、对联的书。
常江讲述了他在青海省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时的情景:“当图书管理员把这部厚厚的线装书递到我手上时,我的心猛地向上一浮,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一时竟有手足无措之感。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乘着一叶扁舟在千折百回的河道中跌跌撞撞,突然驶进大海,看到了渴望已久的新天地。”
他开始买书了,买对联书。只要见到对联书,一概收入囊中。托人代购,汇款邮购,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
他开始抄书了,抄对联书。《楹联丛话》《巧对录》《古今联语汇选》,这些大部头的对联经典著作,他都有手抄本。
他也开始创作对联了。队上有结婚的,村里有娶媳妇的,凡是找上门来的,常江都会给人家写上一副。
年初,常江调到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工作,在讲授写作的同时,开始为建立中国楹联组织积极奔走。
同年11月5日,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干成这么大一件事。”直到今天,常江回忆起来还是激动不已。
对沧州楹联创作寄予厚望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此,沧州文化研究会、沧州美术馆与本报联合举办了征联征诗活动。常江作为评委会主任,这次和其他评委一起来到沧州,还评选出这次活动的获奖作品。
谈到对沧州的印象,常江说:“这是我第四次来沧州了。最早知道沧州,是读《水浒传》。后来,认识了沧州几个喜欢作对联的朋友,又结识了一批沧州的文化人。我对沧州的印象很好。就楹联创作水平而言,沧州作者在河北省是一流的。沧州有一批作者,可以说老中青三代都有代表性人物,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沧州历史悠久,人文内涵厚重,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谈到这一点时,常江笑着说,纪晓岚就是制联高手,我们沧州能出现这么多诗词、楹联作者,也算是没有辜负纪晓岚啊。
最后,常江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沧州要想办法巩固和发展这支楹联创作队伍,要办出沧州特色来,也希望咱们的作者在楹联创作、理论上都要有所建树。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