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2024年的立春很特别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发布时间:2025/4/25 12:24:16   点击数:

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立春节气,意味着新的一轮循环开始了。而如今都已经进入到五九了,一般距离立春也就不远了。老话说“春打五九尽,春打五九头”,说的就是立春节气,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

那你相信吗?年的立春节气很特别,你知道是什么愿意吗?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哦,一起来看看吧!

立春节气简介

立春是24节气之首,古代也把立春作为岁首。提到岁首,这里又多啰嗦一句,那就是生肖属相的切换,是以立春为起点的,不是正月初一,也不是元旦节哦。因为古代就是以立春作为岁首的,表示新岁的开始了。

在中国传统节气中,立春的“立”就是开始,而“春”指的是温暖,因此立春节气到了,也就标志着春天要到来了,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而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年立春的时间

在古代的很多文献中都有对立春节气的记载,其中古代的立春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确定的,当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即太阳到达黄经°时为立春节气,其时间是在每年的公历2月4-6日。

关于立春节气的时间,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明确的记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也就是说立春节气一般是在农历的正月份。不过年的立春节气有点特别,在公历虽然也是2月4日,但是农历却不是在正月,而是在腊月二十五日。

没错,就是在春节前就已经立春了,从而导致农历年没有立春节气,而这也是年立春节气的特别之处。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团圆。而年的立春正好在春节之前,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现象。因为在大多数年份中,立春都会在春节之后。

年立春节气特别的原因

除了以上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外,年的立春还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因为2月5日就进入六九了,而六天之后就才是年的春节。

关于立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在民间也叫它“春打五九尽”,这样的年份有些地方说是好年景,比如在南方很多地方则有“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春打五九尾,喝油像喝水”,都是预示着是丰收年。

但是在北方更多的地方,则有相反的说法,认为这样的年景不好。民间也有不少谚语,比如“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或者是“春打五九尾,乞丐跑断腿”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年的立春是在春节前,而在民间也把这样的立春节气称之为“春脖子短”,因为立春过后不久就是春节,而春节一结束农民就要开始忙着春耕春种了,就会感觉春天很短。相反,立春是在春节后,就是“春脖子长”。

在民间关于春脖子短,也有种说法,就是这样的年份容易出现倒春寒,因为立春来得早,气温回暖早,但是在后面也容易出现大的降温,这个就是农谚所说的“春脖子短,回暖早,容易倒春寒”,所以广大的农民朋友就要引起重视了。

立春节气的习俗

在了解了年立春的特殊之处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节气的一些传统习俗。在中国,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立春不单单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此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立春节气的到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迎春、打春牛、咬春和躲春了。

①迎春习俗。

由于立春是24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迎春是立春节气期间的重要活动,一般都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②打春牛

打春牛也叫鞭春、“鞭春牛”“鞭土牛”,就是在立春节气当天,用泥塑春牛打碎。这个习俗,主要是通过打春牛来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并且有着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③咬春

在立春节气的时候,要吃一些时令的野菜,春饼等,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了,据说在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这种春饼实际上是一种薄面饼,包裹一些野菜一起食用。

④躲春。

这也是过去立春节气期间的一种习俗。在立春这一天,有些特殊的人群会躲在家中不出门,避免与外人接触。

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春天的疾病和灾难。虽然现在看来这种习俗有些迷信,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风俗习惯。其中躲春也就是躲太岁,当年犯太岁的人就要躲春。

除了以上的传统习俗外,还有一些地方在立春时会进行一些特别的活动。比如在立春节气这天,还有放风筝、去郊外踏青赏花、寻找春天的气息。

年的立春节气快到了,就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习俗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quanhong.com/jrnr/18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