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别让传统节日陷入窘境
有没有觉得年味淡了?有没有觉得过节只剩放假了?有没有觉得放假只是吃喝玩乐了?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远不止如此,他们有着各自约定俗成的仪式,通过举行仪式来宣泄情感,而这些情感正是信仰的外延。
如果说有哪一个节日能够牵动全球华人的情愫,非春节莫属。春节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已传承千年,传统上认为春节起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止于正月十五,期间将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祀造神,腊月二十四除尘,除夕时守岁、放鞭炮,大年初一贴春联、贴窗花、拜年,正月十五敲鼓、观灯、吃元宵等等。再如即将临近的中秋节有赏月、猜谜、吃月饼等习俗。这些风俗仪式是构成传统节日的元素符号,也正是由于这些仪式的存在春节才叫春节,中秋才是中秋,这是节日的特征。而如今的现实却是这些风俗仪式渐渐弱化,有多少人春节贴窗花?有多少人中秋猜灯谜?又有多少人过节时“意思”了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我国传统节日正面临危机,其实这与节日无关,这与信仰有关!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提到: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也只用通过表达它的形式,才能够清楚的表露出来。那仪式是什么?人类学对仪式的定于莫衷一是,年第十一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写道:“仪式被看做规范化行为的一个类型,象征或表现了某种东西,而且由此与个人意识和社会组织构成了不同的联系。以此可以窥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是反映人们意识的重要仪式,其中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就是信仰。春节放鞭炮是为驱害,中秋吃月饼是为寄思,传统节日当中的每一个仪式都体现了一种信仰,并不是干瘪的形式主义,而且这种信仰是积极向上的,是能够凝聚人心、加深感情、强化爱国情节的,人们举行仪式是为了将过去的信念保存下去,保证信仰不从记忆中抹除,涂尔干认为“假如仪式只能起到消遣的作用,它就不再是仪式了。”而当下传统节日渐渐沦为商业契机,节日仪式逐渐淡化,其实质是人们信仰的流失。
不禁要问,除了钱,我们还缺什么?缺正确的信仰,何为正确的信仰?礼、义、仁、智、信、是也。中国是礼仪之邦,但看看隔壁的韩国,再瞧瞧美国,是否让我们汗颜?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大于热心,自保大于援助,猜忌大于信任,同事之间是尔虞我诈,亲情之间是铜臭熏天,甚至善良被认为是傻,有城府被看做是成熟,何其的可悲!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说了一句大实话,最为可悲的是,如今连有胆有实话的人都少了!要树立正确的信仰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自上而下的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毕竟这是拥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遗产,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时需要慎之又慎。
遵循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并不是因循守旧。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节日与历法息息相关,如今不仅要与时俱进也要唤起人们的共识。为什么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因为这是集体的狂欢,反观中国节日似乎乏味了许多,这也是传统节日的仪式需要做出的改进,这并不是妥协,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将文化精髓植于仪式当中,以让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仪式为表征,精神为内涵,将中华文明的优秀信仰传承下去。
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0
春节_春节习俗_春节团圆

电话:
今天是: